查看原文
其他

分封好,还是郡县好?

子玉老弟冯浩 子玉史院 2022-10-08

文 / 子


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天然的矛盾,纵观历史,做得最好的还是汉高帝刘邦。


公元前221年,随着海内一统,如何设计秦帝国的组织架构成了嬴政君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。


说白了就是,是学习周朝那样将土地分封给子弟和功臣,还是秦国开创性地实行全面郡县制?


丞相王绾建议秦始皇:


“诸侯们刚刚被兼并,像燕国、齐国、楚国这样的边远地区,陛下最好还是将皇子们封为王去镇守那里。”


请注意,王绾并不是建议秦始皇在秦帝国全面实行分封制,而是对燕国、楚国、齐国这样的边远地区采取以皇子为王去镇守的方案


也就是说,秦国故地还有中原腹地依然是采用郡县制的模式


廷尉李斯表示强烈反对:


“周朝分封了那么多的同姓子弟为王,当他们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时,就开始了窝里斗,诸侯们相互攻伐,周天子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管——


如今,海内一统,那些功臣还有宗室子弟们,陛下厚赏他们就是了,还是实行全面郡县吧。”


秦始皇明显更支持李斯的“方案”,他一锤定音:


“天下之所以乱了这么久,就是因为这些诸侯呀”;


“如今,天下初定,朕如果重复走周朝的老路,那不是故意给自己找不舒服吗?”。


讨论的结果是:秦帝国全面实行郡县制


秦始皇和李斯的做法对吗?


绝对对,你看周朝封了那么多的诸侯,后来不都打起来了吗,乱了好几百年。


但是呢,王绾的建议其实也对,对那些帝国鞭长莫及的地区应该采取封皇子以为王去镇守的方案。


▲王绾(右)  电视剧《大秦赋》/剧照


这样,将来秦帝国一旦有难,诸侯们就可以及时发兵勤王


秦始皇没有采纳。结果,赵高在咸阳城瞎搞的时候,秦国宗室只能干瞪眼,啥招也没有。


还有,如果秦始皇采纳王绾的建议,那些后来的起义就可以被藩王们迅速扑灭在萌芽状态,又或者说,根本就没有爆发的可能。


而事实是,秦帝国对这些边远地区的统治确实没有像中原腹地那么有力度


举几个例子吧:


作为秦帝国重点关注的对象,项梁不仅在吴中生活潇洒,而且还将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团结在了自己的门下;


齐国的田儋兄弟,他们在齐国是生活富裕,而且人缘特好,广受当地人的拥戴。对,就因为他们是齐国王室的后代;


还有陈县这个地方,那更是鱼龙混杂。当年六国的重要人物在故国被灭之后都来到了这里避难。这些人中,有我们熟悉的张耳和陈馀,还有后来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。


说明,秦帝国统一初期,对这些边远地区确实还没有做到全覆盖。陈胜吴广起义之后,这些地区几乎处于一点就着的状态。


岭南的赵佗更绝,直接把路给封了,做起了山大王。


你看,关中腹地一点动静没有,原因就是,秦国很早就对这里进行了很好的消化


这里多说一句,“沙丘政变”时,胡亥本来没有篡位的想法,他是如何被赵高给说动的?


赵高对他说:


“公子呀,要是你哥哥扶苏继位,你将啥也不是。”


对,赵高就是抓住胡亥不能被封王的软肋。


▲赵高(中)  电视剧《楚汉传奇》/剧照


还有,秦帝国之所以十几年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,其中六国的移民没有归属感,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

也就是说,秦始皇当初如果保留燕国、楚国、齐国的国号并将自己的皇子封为燕王、楚王、齐王等,首先能保证六国移民有一种归属感,让他们的心理有一个过渡的过程。


但秦帝国的精英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,我们读历史的人也只是站在大历史的宏观层面中看到了这个问题。


只能说,秦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,没有作业可抄呀。


汉帝国建立之后,刘邦也陷在分封和郡县的围城里是冥思苦想。


首先,韩信、英布、彭越这些藩镇他是不得不封,因为,从严格意义上来讲,这些人是他的盟友,是股东


但在刘邦的内心深处最终还是要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。


那么,将韩信这帮异姓王收拾了之后,还要不要继续保留藩镇这一组织结构。


刘邦经过深度思考之后,决定:继续保留齐国、楚国、燕国等国号,但这些藩镇的王必须是刘家子弟


因为,他要吸取秦国的教训。


秦帝国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为王,导致朝廷出现危局时,没有人来勤王。


于是,刘邦一边收拾异姓诸侯王一边将刘氏子弟封为藩王:


汉高帝六年正月一日,刘邦封他的远房堂兄刘贾为荆王,领有东郡、鄣郡、吴郡等五十三县;


同时,封弟弟刘交为楚王,领有薛郡、东海郡、彭城郡等三十六县;


正月二十七日,封哥哥刘喜为代王,领有云中、雁门、代郡等五十三县;


同时,封大儿子刘肥为齐王,领有胶东、胶西、临淄、济北、博阳、城阳郡等七十三县;


刘邦这个举动不仅保存了战国六国的国号,让六国移民心理上有归属感的同时,这些藩镇也成为拱卫关中朝廷的力量,只要关中有事,他们立刻就会来勤王


司马迁在《孝文本纪》中记载:“高帝封王子弟,地犬牙相制,此所谓盘石之宗也,天下服其强。”


刘邦分封的刘姓诸侯与汉朝廷的领地是犬牙交错,那些跟随刘邦打天下的“功臣派”即使有什么想法,也得考虑一下旁边这些刘氏诸侯呀。


你看,吕后驾崩之后,以陈平、周勃为首的“功臣派”虽然将“吕氏集团”全面血洗,但他们还是乖乖地立了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。


▲刘恒  电视剧《美人心计》/剧照


因为,他们怕那些刘氏诸侯呀,那齐王刘襄的军队已经到了荥阳一线,你试一下?


就这,刘邦依然有烦恼。


汉高帝十二年十月,刘邦在击败淮南王英布的叛乱班师回朝时回了一趟老家沛县。


在沛县,刘邦与老乡们豪饮十几天,喝到情绪激动时,刘邦一下子就冲进了跳舞的队伍中扭动起来,那叫一个慷慨激昂:


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”


是呀,刘邦最需要的就是有足够数量的猛士来镇守帝国的四方


你看,刘邦喝酒的时候还在思考治国的事呢。眼下,他最发愁的事情就是:对于那些边远而又民风彪悍的地区该派谁去镇守


你看,又回到了秦国丞相王绾当年考虑的问题。


可惜,刘邦的儿子们还都小,并不能承担起守边的责任。


刘邦看了看身旁的侄儿刘濞,这小子跟着自己征战四方,算个猛人。


于是,刘邦拜沛侯刘濞为吴王。


“吴地民风彪悍,就你了,好好干,奥利给。”


对于自己年幼而又没有多少经验的儿子,刘邦的办法是:给他配个能力超强的丞相。比如,齐王刘肥的丞相是曹参,赵王刘如意的丞相是周昌。


就连他当初封自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哥们卢绾为燕王,也是为了让他承担起抗击匈奴的重任。


▲卢绾  电视剧《楚汉传奇》/剧照


刘邦根据汉王朝的实际情况,并吸取秦帝国的教训,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,然后确定了以刘氏藩王来坐镇四方的格局。


不得不说,这对于汉初天下的稳定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

但诸侯王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顽疾,随着刘姓宗室血缘关系的不断稀释,他们将来肯定会和朝廷貌合神离。


但这些问题刘邦已经无力解决了,只能留给后世子孙来解决。


汉景帝时爆发了震惊天下的“七国之乱”就是藩镇与朝廷矛盾的总爆发,叛乱平定之后,汉景帝经过一系列改革对藩王们进行了洗牌,使他们再也无力对朝廷形成威胁。


汉武帝即位之后,通过“推恩令”的手段,更是直接让诸侯王对朝廷的威胁无限缩小。


但是,这一天然矛盾依然考验着后世的王朝。在这道答卷上,曹魏和西晋都给考砸了。


隋唐之后,这一矛盾逐渐淡化,再也威胁不到朝廷。


因为,历史在前进,王朝统治者们看着前代留下的答卷,逐渐地总结出了解决这一顽疾的最优方案。


(全文完)


写文不易,看完记得点个“”和“在看”。谢谢!

/

推荐阅读:

六国最后的君王,都哪去了?

/
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:

参考资料:
1、司马迁《史记》;
2、班固《汉书》;
3、李开元《秦迷》;
4、李开元《汉兴:从吕后到汉文帝》;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